固定電話:0951-8671748 傳真:0951-8671748
電話:18895018159(李總) 17795075100(馮總)
地址:寧夏銀川興慶區(qū)光耀中心B座13A03
中新網(wǎng)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(記者 任思雨)很多人熟悉陳魯豫,是從她主持的《魯豫有約》開始,節(jié)目中的她親和,沒有距離感,朋友眼中的魯豫,身上有一些矛盾的重合:生活中看起來很隨意,卻一直有著自己的節(jié)奏,有非常堅定的自我認同。
.近,在陳魯豫新書《還是要相信》的..會上,魯豫與主持人楊瀾,演員柯藍,武漢大學教師、辯手陳銘暢聊人生故事,與讀者一起探討關(guān)于自律、職場、年齡焦慮等話題。魯豫還親口辟謠了坊間有關(guān)她“只吃三粒米”的傳聞,“都是被這幫好友如柯藍、文濤給害了。顯而易見,這是不可能發(fā)生的”。
陳魯豫。新經(jīng)典文化供圖。
不要懷疑自己
在BBC紀錄片《女爵印象》里,年逾八十的英國國寶級女演員瑪吉·史密斯曾被問到一個問題:“如果對年輕時候的自己講一句話會是什么?”
她回答:“When in doubt, don’t(當你感到懷疑的時候,不要懷疑)?!濒斣ケ贿@句話深深打動,并將它當成了新書的英文名。
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魯豫,她會對20歲的自己說:“我覺得你長得挺可愛的,你不用擔心圓臉。”
那時的魯豫剛到電視臺開始實習,楊瀾等主持人已經(jīng)出名,她會時常在意自己的臉圓,“這似乎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兒,但我想這是每個女孩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的關(guān)于外貌的困擾。”
但前不久她在錄節(jié)目時又看到那些舊照,突然覺得很可愛,如果自己當年知道這一點,就會更加自如、更享受當下?!八酝砜勺C,我覺得再過20年回看今天的自己,也會覺得很好?!?
新經(jīng)典文化供圖。
這些關(guān)于成長的心路歷程,也被她寫進了新書《還是要相信》里。
在一檔名為“偶遇魯小胖”的音頻欄目,許多年輕人向魯豫提問:可不可以一個人生活?社恐患者要怎么社交?喜歡的和擅長的職業(yè)選哪個?女性如何面對年齡帶來的焦慮?要為了穩(wěn)定和不愛的人結(jié)婚嗎?
面對這些困惑,魯豫主動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、人生閱歷,她談幼年往事,談身旁好友,也談形形色色的受訪者,書中沒有太多大道理,都是一些值得玩味的小故事。
對于當下年輕人的焦慮,魯豫說,不同時期的年輕人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,當能力不足以承載夢想時,那種碰撞會產(chǎn)生一種焦慮。而這個時代的人們會有更多的表達方式,把自己的焦慮拿出來和其他人分享,因此反響也會更大。“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,然后又碰到新的問題,這就是生活?!?
所謂“江湖傳言”不是真的
活動現(xiàn)場,嘉賓們送給職場新人兩條很重要的建議:自律和堅持。魯豫曾表示,“我這一路碰到了不少這樣的狠角色,都是神人,都極其自律。以我不同時期的標準來看,也都極其..。當然,他們不僅僅因為自律而..,但..的代價之一必然是自律?!?
談到自律,柯藍對魯豫多年前堅持一定要瘦印象深刻,調(diào)侃她吃飯的時候總吃上面幾顆米,魯豫也講了一段非常好笑的經(jīng)歷:
有一次在書店,她正在排隊買書,突然聽到兩位售貨員在議論“你知道嗎?陳魯豫每天只吃3粒米”,兩人一唱一和,甚至具體到了每頓飯只吃1粒的細節(jié),戴著口罩的魯豫差點就刷信用卡“暴露”了自己。
魯豫笑言,江湖上的不超過兩位數(shù)的米粒傳言,都是被這幫好友如柯藍、文濤給“害”了,顯而易見,這是不可能發(fā)生的?!叭绻媸沁@樣,每年找一天把一年的米都吃完就好了,每一頓分米粒這么費勁干什么呢?”
《還是要相信》立體封。新經(jīng)典文化供圖。
楊瀾說,魯豫特別可愛的地方是她從來不端著,一直能夠很真實地做自己,在朋友們看來,魯豫身上有一種淡淡的疏離氣質(zhì),同時對生活又有著真實而接地氣的觀察。
活動現(xiàn)場,幾位嘉賓都分享了疫情期間的感悟,比如楊瀾女兒熬夜偷偷給她做了生日蛋糕,讓她感動落淚,魯豫也談到了自己的改變,經(jīng)歷疫情之后,那些原先會忽略掉的生活碎片、溫暖善意會讓人深深地感動。
對于年齡沒有焦慮
從2002年至今,《魯豫有約》已走過將近二十年,在魯豫看來,就是“天時地利、外部允許你還可以做,你就一直做下去,如果外部條件不具備的話,堅持是沒有意義的?!?
一萬多名采訪對象之外,她也有一些沒有采訪到的遺憾。魯豫坦言,自己一直欣賞傳奇女性,對她們非常好奇,“我一直想如果我能夠采訪到戴安娜我會問什么?我也特別喜歡三毛和張愛玲、包括山口百惠。如果有機會,我很想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后悔過嗎?尤其是她們在人生中做出特別關(guān)鍵決定的之后,到底有沒有后悔過?!?
陳魯豫。新經(jīng)典文化供圖。
在新書《還是要相信》中,魯豫收到了很多關(guān)于女性和年齡話題的提問,原本不在乎和不受束縛的她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這些問題。
活動現(xiàn)場,楊瀾提出一個她采訪時很多女性都會問的問題:你愿不愿意回到18歲?她說,自己那時對于要做什么、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充滿了困惑,可不想再回到那樣焦慮的時代。
魯豫說,不想回到從前不是因為焦慮,而是因為那時候?qū)γ\沒有掌控力。她曾在國外見過一個六十多歲的娛樂記者,“她讓我明白,如果你愿意,你到60歲、70歲還是可以做別人認為是年輕人的行業(yè),沒有什么不可以”。
要承認變老一定不是特別愉悅的過程,但不同的年齡會遇到不同的風光,在魯豫看來,年齡數(shù)字跟自己沒什么關(guān)系,所謂70后、80后、90后,其實是人為加上去的標簽,這種界限并不重要,不應(yīng)該受到束縛。
書中,她很坦誠地寫道,新書出版時自己就要50歲了。在寫那篇文章的時候,魯豫的團隊正在策劃一個叫“20、30、40”的節(jié)目,她常開玩笑,這個節(jié)目再不做的話就做不了了,因為自己已經(jīng)過了40那個選項了。
她記得一次去采訪秦怡,95歲的秦怡看上去像是60歲的狀態(tài),甚至更好,“采訪之后,我更堅定地覺得,年齡就是一個數(shù)字,什么都不說明。當別人問你多大了?當你可以回答說‘我90了’,真是一件特別酷的事兒。我還挺期待那一刻到來的”。
(——本文章摘自中國新聞網(wǎng)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作者刪除)